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N規MICROACE 滿鐵「亞細亞」號

 一九0五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勝利,控制了東北南部地區。原先由俄國修建中東鐵路當中的長春至旅順段之所有權亦轉讓與日本,改名為「南滿洲鐵道」。當時日本為了管理此鐵道,於一九0六年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首任總裁即為曾任台灣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
 此會社也就是類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會社,以公司名義實行殖民工作,據稱鐵路沿線最遠達三公里之土地均為該會社所有。因此除了鐵道、水運、航空之類交通運輸業務之外,它還經營礦業、冶金、電力、農林畜牧、文化、教育、旅遊等業務。
 一九三0年代日本佔領東北,隨即成立「滿洲國」。一九三四年,滿鐵開行了由新京(『滿洲國』首都,即長春)至大連之間的特別快車,名叫「あじあ號」(ASIA,亞細亞的日文拼音)。 一九三五年,延駛至哈爾濱。
 

 MICROACE製的N比例パシナ(音PASHINA)3 機車外觀。パシナ字樣的由來是因為此車依照美式蒸汽車分法,2-C-1的機車又稱作「太平洋式」(Pacific),此為第七型(日文音NANA),取其日文拼音而成。原先編號應為972號,一九三八年之後改為現在看到的編號。

    實車係一九三四年滿鐵沙河口工廠製造,另外還有一批同型車為日本川崎重工所製。此機車最大的特徵為其流線形外表,頗有歐美蒸汽火車的架勢。原先為淡藍色塗裝,此處為後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為防空理由,遂將機車改為黑色塗裝。
 根據現有的資料,亞細亞號列車編組為六節全封閉式空調車廂,在當時可能算相當高級。機車之後為行李車,再來是兩節三等車廂、一節餐車、一節二等車廂和一節流線型頭等展望車。總共有兩組,每日上午由新京和大連對開,據稱所需時間為八小時三十分。平均時速為八十五公里,而機車在測試時最高時速為一百三十公里,以當時日本而言,是很不得了的。其主要原因是此列車軌距為1435mm的標準軌,自然比起窄軌的日本火車速度來得高一些。據說當時日本最快的列車「燕」(TSUBAME)號的平均運行時速約六十九公里。




 這是第一節郵政行李車。





 三等車廂。火車使用外開的滑動式車門,車門上則以羅馬數字註明此為三等車。當時一般中國百姓應該是連這種車也坐不到的。此列車雖是在日本人主導下建造,但因東北特殊的環境,可能受到原先佔領東北的俄國之影響。現今已知大陸比較老式的「綠皮車」(相當於台灣的普通車廂)是受蘇聯影響的產物,此列車也是綠皮,在當時日本國鐵根本找不到這樣的火車,同時期日本國鐵列車多半以深褐色(葡萄色)為主流。






 餐車。這些車廂全部使用三軸轉向架,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要增加乘坐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可能寬軌車輛真的太重了,以日本當時的技術必需使用三軸轉向架以求穩定。





 餐車的另一面,左邊三個窗子是為調理室(廚房)。




 二等車廂。同樣在車門上有羅馬數字。此車的窗戶比上面三等車的窗戶來得小,看起來反而比較像平快車;然而這是根據日本鐵道的傳統,在日本,直到今天某些舊型列車中高等的車廂窗戶還是比較小,因為他們認為,既然花了比較多的錢,我這個座位就應該「獨享」一扇窗,所以一排座位對一扇窗,窗子比較小。三等車則是兩排座位共用一扇窗,旅客之間比較容易干擾。



 這是此次購入此列車的另一個重點,頭等展望車。車廂的後端流線形展望室,提供旅客非常好的視野。台灣曾在民國四十年代短暫出現過「銘傳號」、「成功號」列車,其尾端也有類似的展望室,可惜隨著「平等快車」(不分等,後來簡稱『平快』)這種概念的推出,展望車可能被視為有違人人平等的原則而取消。




 頭等展望車尾端,可見半圓形展望室,上有「あじあ」字樣。

 「亞細亞號」在東北運轉了約九年,到了一九四三年,終於因為戰局惡化,整個日本包含其殖民地都陷入經濟困難狀態,此列車被迫停駛。不過它們並沒有自此完結它們的一生,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前夕,蘇聯對日宣戰,隨即揮兵攻入東北,有部分機車及車廂被俄國人所奪,送回蘇聯,其他的則留在大陸。它們在國府接收時期的運用狀態不明,中共佔領大陸後,這些機車及車廂編入鐵道部運用,車廂的部分,因為數量稀少而很快遭到淘汰或改造,蒸汽機車則在一九五0年代編號重整,鐵道部將其更名為「勝利7(SL7)型」(當時將一部分接收自日本的火車取名『勝利』,以紀念抗戰勝利之意)繼續使用,直到一九七五年才正式退休,部分車輛保存於各地的博物館。
 MICROACE在二00二年已經推出此種列車模型,然而當時沒有買到,最近他們再版了這套模型,於是我立刻跑去買了一組。相對於台灣和日本的N比例鐵道模型,此車算是相當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